前言
1945年8月,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。作为最后一个被制裁的轴心国——日本,早已发现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。
在8月15日日本投降仪式正式开始的前一个星期,苏联对日本发动新一轮战争,首选的攻击地点便是东北一隅的伪满洲国。
这个欲要分裂中国的傀儡政权,从它出生那天起便注定了它无望的结局。在这十余载的历程中,他试图用新思想和新的文化去改变这个独立于中国的“国家”,但他那从封建中走出的皇帝,自始至终都带着一股浓烈的迂腐气息,使得这宏伟而梦幻的夙愿始终无法达成。
以至8月8日苏联的枪声在这座古老的土地上响起时,仅仅两天之内他便倒在了战火的血泊中。而他那命运多舛的“溥仪皇帝”,也因此走向了满洲以北的苏联土地上。
展开剩余73%溥仪的狱中生活
8月21日,这架载着“中国末代皇帝”的飞机在苏联赤塔机场降落。数分钟后,飞机的舱门徐徐打开,溥仪在众人的“拥簇”下走了出来。当他走出舱门的第一刻起,刺骨的寒冷就与这羸弱的身体交织在了一起。
在漫长而又痛苦的去往莫洛可夫卡监狱的路上,溥仪一度以为自己将在此地永远的与这个世界告别。
半小时后,一行人在饥饿与寒冷中终于赶到了这座灯火通明的战犯集中营。当眼前的大门在轰隆声中推开之时,溥仪原本躁动不安的内心在此刻更是跌宕起伏。
眼前的景象是如此的出人意外——莫洛可夫卡监狱的工作人员正在举办着一场规模甚大的晚会,他们碰着酒杯,吃着美味的食物,在一片欢歌悦舞中忘却着这一场寒冷的冬夜。
没错,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这位来自异国的“特殊皇帝”。
之后的日子里,溥仪的生活更是出乎自己的意料。他的一日三餐均是上等的食材和饮品,还专门有固定的佣人为其服务。
不仅如此,他还有自己独有的住所。他可以在自己的房间内“肆意妄为”——他可以听着音乐品尝咖啡,他也可以弹着钢琴哼着小曲儿,甚至他还能体会到作为皇帝特有的“跪安”服务。
这样的生活就这样一直持续着,直到3个月后溥仪被转到新的监狱依然没能中断,以至在多年以后溥仪曾写信给苏联内务部长克鲁格洛夫,请求他同意自己永久居住在苏联。
毫无疑问,这样的请求不可能得到苏联方面的同意。因为溥仪对于苏联的价值在这之前几乎使用完毕。
溥仪对于苏联的价值
作为一名战犯,溥仪能够得到苏联方面的善待自然不是因为苏联的善良和同情,而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别人没有的独特价值。
1946年8月12日,溥仪在苏联士兵的带领下从海参崴乘飞机前往东京。在这里,一场旷世的审判在远东军事法庭进行着。也就是在此刻,享受了一年美好生活的溥仪,终于明白了苏联如此善待他的用意。
在东京居住了4日以后,溥仪作为苏联战犯出庭远东军事法庭。他出庭的用意非常明确——为日本在伪满洲国的罪行进行控诉。
不过,溥仪的表现着实是让人失望的。整整进行了8天的作证审判,溥仪将整个伪满洲国的过错全部推给日本,而将自己置身事外。这样的言论引发了当时法庭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,也让被指控的日本方面屡屡震惊。
结语
远东军事法庭审判完毕后,溥仪再次回到苏联生活。
直到1950年7月30日,中国方面将溥仪引渡回国,才又开始了他传奇人生的又一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